有些人说在视频上面或者照片上面分不出日出和日落的差别。但是在
广告片拍摄者的眼中日出和日落的差别巨大,还有太阳在地平面一下和太阳在地平面上环境效果的差别也是天差地别。在电视教材的制作中,特别是在农业、林业、地质、矿产等类别的电视教材的制作中,外景场面的拍摄是常遇到的。从广义上来说,外景拍摄是指除演播室以外的所有景物的实地拍摄。外景拍摄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场面的景物、风貌、背景、层次、表演区域、光线、色彩、环境、气氛等都主要是以选择、等待、捕捉的方法获得的。所有外景在短时间内的可重复性差,有的周期较长,有的以一年为一个周期,有的甚至更长。这就要求摄像师在拍摄前要对环境的外貌、时间变化中的光线关系、要拍摄的主体等进行仔细观察和思考,在此基础上,与导演、制片等一起制定出外景拍摄的计划和顺序,以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当然,这里面有不少技巧,若掌握了这些不同条件下的外景拍摄技巧,对高质量地完成拍摄任务,以致后期高质量地完成电视教材的制作是至关重要的。
二、日出和日落时的拍摄
日出和日落可分为太阳在地平线以下和太阳不在地平线以下两种情况。
1.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光线的特点是天空还很亮。太阳刚要升起的光辉和太阳刚刚落下的余辉装饰性地把天边照亮,地面景物接受了大气层中的云霞和天空中的反射光及散射光的照明,还保留着一定的层次。这时,光线的色温较低,且不稳定,一般大约在1500K~2400K左右。天空的色调是变化的,靠近朝阳或夕阳处是较浓的橙红色调,离太阳越远,橙红色调就越淡。色温也是有层次变化的。
这时,地面的景物与天空比较,两者的明暗反差较大,不适合拍摄人物的近景和表现人物的神情及细部层次,可拍摄剪影。摄像机的滤色镜可选用3200K档,经白平衡调节进行拍摄即可获得较好的效果。这段可用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
2.当太阳不在地平线以下时,若按此时的色温来调整白平衡的话,一般选用3200K的滤色镜,经白平衡调节后再进行拍摄。这样拍出的画面大量地增加了蓝、绿信号的比率,结果是太阳变为白色,而不是旭日东升、霞光万道,大大削弱了艺术效果;若我们直接选用5600K的滤色片,只要人眼看太阳时,不感觉刺眼,用摄像机直接拍摄,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
拍摄日出时,不容易找到5600K的白平衡调节光源,我们可以在头一天的白天用5600K的太阳光或人工照明白平衡板调节好摄像机的白平衡,通过机内的记忆电池来保持(存)机内的平衡,第二天拍摄时,就不用再调了。